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更多+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髮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麵開放新格局的新嚐試,也是推動“一國兩製”事業髮展的新實踐。
“希望兩岸同胞共同把握曆史大勢,堅守民族大義,爲推動兩岸關繫和平髮展、推進祖國統一大業作出貢獻,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共享民族複興偉大榮光!”
暨南大學教授、廣東省作協主席蔣述卓談指向海洋的未來大灣區文藝新視角
暨南大學教授、廣東省作協主席蔣述卓:粵港澳大灣區文藝的優勢在於開放性和流動性
陳偉平:全方位敘說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
陳秋平:聚焦閩台歷史文化交流,多做心靈契合的工作
陳秋平:80%台灣同胞的祖籍地在福建
黃俊凌:“辦桌”是閩台地區共有的習俗
黃俊凌:閩台飲食文化見證兩地同根同源歷史
黃俊凌:台灣飲食文化傳承了閩南飲食文化的精髓
鄭碧強:期待臺灣青年朋友高水平「登陸」,高質量「融陸」
鄭碧強:臺灣青年完全可以在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重點行業進行創新創業
鄭碧強:青年是兩岸命運共同體中最具有活力的追夢人
大灣區教育合作空間廣闊
推動灣區多元文化融合邁入新階段2
推動灣區多元文化融合邁入新階段1
大灣區發揮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支撐作用3
大灣區發揮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支撐作用2
大灣區發揮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支撐作用1
福州緣何成為臺青逐夢熱土2
福州緣何成為臺青逐夢熱土
大灣區優化產業結構,推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4
03/21
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內人才共享
03/21
髮揮所長推動灣區經濟再上新颱阶
03/21
爲培養更多愛國愛港人才貢獻力量
03/21
助力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国
03/21
以藝術爲媒增進兩岸交流
03/21
讓兩岸醫衛交流的橋梁更寬闊暢通
09/20
乘着大灣區的春風逐夢奔跑
04/05
“找到自己文化與血緣上的根”
專訪宋建曉:媽祖文化,以大愛精神聯結兩岸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港澳研究所副所長李環:深港「跨城消費」會不斷出現「小高潮」
勇敢追夢,用學術成果造福百姓——訪澳門青年學者吳振鵬
「在北京,我實現了科研夢」——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澳門籍青年學者廖偉駿
在更大平台更廣空間自在遨遊 ——訪浙江大學醫學院臺灣省籍博士生導師許志宏
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會長吳志良:發揮澳門獨特優勢 助力中華文化走出去
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的成立,是澳門文化界的一件盛事。全國政協委員、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會長吳誌良表示,澳門有2000多個文化社團,但這些社團力量很分散,多年以來,大家都希望能夠成立一個總會。總會旨在聯系團結澳門文化藝術團體和人士,弘揚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加強與內地合作,促進國際人文交流,推動澳門「一基地」建設,並以此增強澳門文化界的家國情懷,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廣東省作協主席蔣述卓:推動大灣區文藝融合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文藝融合發展的意義在於求同存異、開放包容、共同發展,為大灣區樹立新的文化標桿,創造更有文化活力的高質量文藝精品。
中國社科院臺港澳法研究中心主任支振鋒: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地建設
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提出「在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這賦予粵港澳大灣區新的重大機遇、重大平臺、重大使命。
專訪吳巍巍:兩岸合編教材,共同傳承中華文化
專訪鄭碧強:青年交流,架起兩岸「連心橋」
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鄧文金:族譜連兩岸 血脈同宗源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歴史所副所長黃俊淩:同源同味 兩岸一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