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閩臺的飲食習慣、飲食文化是一脈相承的。閩臺有一些共同的美食,比如說海蠣煎,閩南話叫蚵仔煎,相傳在鄭成功收復臺灣時,隨著閩南移民傳入臺灣。基本做法是,加入適量水和番薯粉,打入雞蛋液,再加入香菜、蔥、牡蠣。由於外香脆裏滑順,成為閩臺民眾最為喜歡的一種家庭菜肴。當然,由於配料的組合不同,煎的火候不一,加上海蠣的品相不同,蚵仔煎的風味與特點也不同。譬如漳州古城附近的建國蚵仔煎,外皮香酥脆,裏面的海蠣新鮮滑嫩,堪稱一絕;臺北士林夜市的蚵仔煎,則是在蛋液上直接放入海蠣以及切碎的香菜、蔥等,因此口感則濕滑香嫩為主。
此外,能體現閩臺特色的還有一個重要的家常菜,叫做菜脯蛋。做法為將菜脯剁碎後,打入蛋液,混成漿狀物煎成餅狀,好像菜脯包在雞蛋裏一樣。菜脯蛋的好吃與否,關鍵點在於菜脯能否切小塊併剁碎,剁得越碎,與蛋液的融合就越充分,菜脯蛋煎好後就越是香嫩可口。
還有很流行的一個風味小吃就是四果湯,以冰沙、石花水為湯底,加入各種各樣的時令水果,以及紅豆、綠豆、薏仁、蓮子、銀耳、石花等。閩臺都屬於亞熱帶氣候,天氣比較炎熱,所以到了夏天的時候,四果湯會很受歡迎。
吃,不僅是一種日常需要,它也會反映出一些特殊的文化含義。閩臺都很流行“辦桌”,就是吃流水席。在很重要的一些節日,包括婚喪嫁娶、壽誕,閩臺都會有這樣的宴席文化。人們希望通過這種宴席文化,加強鄉裏家族、鄰居朋友之間的情感,把血緣上的關繫、朋友之間的關繫凝聚起來。
此外,閩臺有一些飲食文化,它是有具體的歴史時代背景的。在清代臺灣土地開發的過程當中,有很多的衍生品,比如當時食材不易保存,就衍生出了蘿蔔幹。還有像番薯簽,就是把番薯切成絲以後曬成幹,便於貯存。臺灣有很多跟閩南一樣的番薯簽的做法。這也是閩臺飲食文化當中因共同淵源所傳承出來的一種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