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粵港澳大灣區文藝融合發展的意義在於求同存異、開放包容、共同發展,為大灣區樹立新的文化標桿,創造更有文化活力的高質量文藝精品。
大灣區文藝形式包括文學藝術的各種門類,如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書法、電影、電視、動漫、戲劇,甚至民間藝術。在現在科技與文藝融合的條件下,甚至會出現許多跨界的藝術現象,而這恰恰是大灣區文藝在積極探索的。大灣區文藝的基本特征就是開放與流動性、前沿與世界性,充滿未來的探索。它的優勢就在於流動與開放,容納中外文化,成為中外文明交流與互鑒的高地。
推動大灣區文藝的融合發展,首先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不能各自劃圈、畏首畏尾、害怕融合,要充分相信大灣區文藝工作者對文化的分辨力、接受力、創新創造力。按照國務院給橫琴、前海、南沙三地的規劃,要有一定的港澳居民在那裏居住與創業,大灣區的目標又是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那必然是一個國際人士、港澳人士和內地人士雜居的地方,不同文化的交鋒、交流和融合也是一個必然的存在,大灣區要經得起這種考驗與融合。沒有開放包容的姿態和胸懷就不可能承擔起這種責任。其次,要有具體的實施項目加以落實,在項目中實現深度的融合。另外,要創造具有前沿性和世界性的藝術精品,讓叫得響、賣得動、思想深邃、藝術性強的作品支持人文灣區的發展。
2020年以來連續三年舉行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就是很好的攜手合作。廣東省文聯下屬的12個藝術家分會,都聘請了港澳委員,並由他們擔任分會的副主席,以便共同開展藝術活動。在文學界,2019年由廣東省作家協會、香港作家聯會、澳門筆會三個機構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開展了幾次文學高峰論壇。另外,在廣州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工作坊,著名作家葛亮進駐工作坊,並成為廣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葛亮中篇小說獲得第八屆魯迅文學獎,其長篇小說《燕食記》進入今年的茅盾文學獎前10名。
未來大灣區文藝的新視角是指向海洋的,這主要是指文學藝術家觀察世界和生活的視角發生了變化。過去的嶺南文化視角,是站在中原來看嶺南的,以五嶺為界,五嶺包括大庾嶺、越城嶺、都龐嶺、騎田嶺、萌渚嶺,五嶺以南成為嶺南,是以山嶺為視角的。而大灣區則是向外的視角,是面向海洋、面向世界的,是以海灣為視角的。大灣區的總體指向就是一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美好意境和未來現實。那麽,大灣區文藝要融合發展就要寫好海洋文藝、生態文藝、新工業文藝、新都市文藝以及科技文藝包括科幻文藝,在這方面大灣區已經有良好的開端,如深圳的話劇《雲身》,就在探討碳基體和矽基體之間的關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