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族譜,又稱家譜、宗譜、支譜、通譜、家乘,是以記載一個血緣家族的人物世繫及宗族事跡為主的史類文獻,它與正史、方誌共同構成中國歴史文獻的三大支柱,是人們了解和研究中國社會歴史發展的重要參考資料。
臺灣族譜源自大陸,大概有三種類型,一是由大陸移民攜帶而來的舊版族譜,二是由大陸舊譜翻印、續編重印的族譜,三是移民來臺後重編之新譜。
這些族譜綜合性很強,資料豐富,生動地體現和反映了臺灣地區家族與地域社會及兩岸關繫的發展情況。編撰和研究臺灣族譜,可以了解大陸人民遷移臺灣的歴史,揭示大陸人民開發建設臺灣及臺灣宗族聚落乃至地域社會發展演變的歴史進程。由於臺灣人絕大部分祖籍都在大陸,其中約有80%祖籍地是福建,與福建具有十分緊密的血緣與歴史文化聯繫,因此編撰和研究臺灣族譜還可以進一步印證臺灣自古以來與大陸一以貫之的血緣與文脈。不論是幾百年前冒險渡海到臺灣“討生活”的先民,還是幾十年前遷徙到臺灣的民眾,廣大臺灣同胞都是祖國的骨肉天親,海峽兩岸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這種緊密、天然的血脈關繫有利於鑄牢兩岸同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促進兩岸人民心靈契合和社會融合發展。
關於臺灣族譜的編撰和研究情況,可以說,大陸和臺灣有關方面都很重視。臺灣的族譜收集和研究起步較早,成果也較多。臺灣族譜的編修熱潮起始於1945年臺灣光復之後,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再次掀起修譜熱潮。目前,臺灣地區收藏的族譜數量多達6000多種1.5萬冊以上。大陸方面,有關臺灣族譜的收集與整理也取得不少成果。如,莊為璣、王連茂主編的《閩臺關繫族譜資料選編》,陳支平主編的《臺灣文獻匯刊》《閩臺族譜匯刊》,陳支平、蕭慶偉、鄧文金主編的《閩南涉臺族譜》,鄧文金、鄭鏞主編的《臺灣族譜》,方寶川主編的《臺灣文獻匯刊續編》等。這些族譜匯編為學界研究臺灣移民史、開發史、社會變遷史及兩岸關繫發展史提供了十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也為臺灣同胞到大陸尋根謁祖提供了堅實的資料依據。
閩南師範大學地處福建沿海地區,與臺灣隔海相望,在學術上始終堅持推進閩臺歴史文化及其關繫的研究。近10余年來,學校組織各方力量積極從事福建民間族譜和臺灣民間族譜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取得了比較可觀的成果。2014年閩南師範大學申報的《臺灣族譜匯編》獲批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該項目也得到了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的資助。在臺灣族譜的編撰過程中,我們吸收了數名臺籍教師和博士研究生參加,他們利用寒暑假以及回鄉探親的機會,深入臺灣各地及有關機構訪談調研,收集整理了不少珍貴的資料。這部臺灣族譜匯編從2014年立項算起,共歴時6年時間才告完成,併於2016年、2020年以《臺灣族譜匯編》(80冊)《臺灣族譜續編》(20冊)的書名先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
在編撰臺灣族譜過程中,課題組成員把促進兩岸族譜對接和幫助臺灣同胞到大陸尋根謁祖當作義不容辭的責任。如課題組成員、臺籍教師施沛琳,原為臺灣《聯合報》記者,2012年到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任職,一直以來,她利用微信、微博等,熱心幫助臺灣同胞尋根謁祖、對接族人,開展族譜文化交流。2020年,她幫助《聯合報》老同事陳厚谷對接漳州市南靖縣五更寮經山陳氏族人,促進兩岸族人的交流。又有一次,有一位臺灣朋友在社交媒體上認識了施沛琳教授,委托她幫助尋找南靖的宗親,依據族譜資料,施教授經過多方努力,終於聯絡上了南靖書洋鎮井下村的陳氏族人,使兩地陳氏族人得以對接交流。
臺灣族譜文化是閩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它連接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緣親情,充分體現了臺灣同胞的根在大陸,兩岸人民同族同祖、同文同種、同根同源、同譜同牒。因此,有關方面應提高對臺灣族譜在溝通兩岸血緣親情、強化祖地文化認同、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和社會融合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認識,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強臺灣族譜的收集、整理、研究等各項工作,充分發揮其特有功能,推動兩岸關繫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