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4年12月,福建平潭殼丘頭遺址博物館面向公眾開放,一片片來自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碎片被還原成釜、罐、碗等實用器物,再現了五六千年前海峽兩岸先民的生活場景,也記載著先民的智慧與審美。
殼丘頭陶器以夾砂陶為主,表面常見貝齒紋、網格紋等裝飾。根據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院長範雪春介紹,這些紋飾最初或許源於生活中的偶然,後來逐漸演變成特定的風格,反映出特定歷史時期的共同審美意識。
令人驚訝的是,臺灣的大坌坑遺址中也發現了與殼丘頭陶器極為相似的紋飾。這一發現揭示了海峽兩岸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可能早已通過海洋進行文化和技術的傳播。根據近幾年的研究的成果,現在基本上可以證明南島語族的起源地就在我們中國大陸內陸。這也告訴我們,兩岸不是歷史時代才是兩岸一家親,在史前的石器時代就已經是兩岸一家親。
海峽兩岸交往交流貫穿千年,依舊在這片土地上延續。在殼丘頭遺址的陶器中,我們看見的不僅是過去,更是未來。它們跨越千山萬水,穿越漫長時空,讓我們感受到兩岸文化的共鳴。如今,一些臺胞也因此來到平潭,投入到這片土地的研究與探索中,進一步加深了兩岸文化的互動與交流。
出品人:郭林 總策劃:郭麗君 總監製:張春麗 策劃:高賽 龔亮 監製:高建進 張文驍 李睿宸 統籌:劉家銘 王辛元 編導:王若昕 林響 撰文:龔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