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港澳台繁体中文> 光明日報港澳台專版> 記者筆談 > 正文

為何他們都選擇前海

来源:光明網2024-12-31 09:55

  【記者手記】

  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是香港青年圓夢的地方,也是展現前海初心使命、發展路徑的試驗田。今年是夢工場揚帆啟航的第十年,也是我來到前海采訪港青們的第九個年頭。作為長期關註港澳青年來深創業發展的觀察者、記錄者,不得不說,這些年來,前海的變化,令人感受清晰而深刻。

  從一開始港澳青年普遍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到如今大家爭先恐後前來尋找發展機會,其熱情和幹勁,令人振奮。從一開始創業項目琳瑯滿目、領域多樣,到如今夢工場在孵的數百家企業中50%是偏硬科技的創業項目,領域越來越聚焦,實力和質量都越來越過硬。人們不禁發問,前海對創新人才的吸引力何在?為什麽越來越多來自港澳的創業青年紛紛選擇了前海?

  在采訪中,幾乎所有的創業青年們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個詞——生態。無論是創新的生態、資本市場的生態,還是專業服務的生態,都讓大家豎起了大拇指。

  世界主要灣區有一些共同特征,即通過營造區域經濟、知識和規則一體化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環境,吸引優質資本、技術和高端人才不斷向這裏集中,並且來了之後就不想走。這是世界主要灣區經濟技術持續升級的關鍵,也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教授所提出的新概念「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臺」的內涵所在。前海打造的,正是這樣的世界級平臺。

  打造「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臺」,需要從打造世界級科教平臺、世界級「科創—製造」產業平臺、世界級金融平臺著手。縱觀深港兩地,香港有22所高校,其中有5所位列全球百強名校;深圳作為製造業強市,其製造業比重占30%以上,兩地的互補優勢非常明顯。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深圳證券交易所等金融機構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采訪中,創業青年共同關註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正是強大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和市場空間。在香港研發、在前海打樣、在寶安生產,坐擁內地市場和經香港聯通全球的海外市場,讓創新科技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再到開辟一個新賽道甚至新產業,變得「觸手可及」。憑借初創啟動金和優惠的空間租金起步,幾乎是夢工場每個初創團隊「故事的開始」。

  對科技創新來說,研發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風險投資的耐心往往不足。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前海將出資5億元組建夢工場基金,並組建「夢工場基金聯盟」,引入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支持夢工場科創企業。這一舉動,讓創業青年們倍感振奮和暖心。如今已是一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總裁的譚章熹提起這點不無感慨,越來越成熟的投融資基礎設施,對未來人工智能、半導體等引領科技創新的重要領域的發展,作用不言自明。

  今年以來,前海的發展模式更加聚焦,路徑也愈發明晰,即全面深化深港合作,用好香港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服務內地、面向世界。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之下,前海正作為中國經濟內循環與外循環的連接點,不斷以規則、製度的銜接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撬動各方之力形成高質量發展之勢。比如,今年9月香港大學青年科創學院在夢工場開園以來,入駐團隊迅速增長至24家,主要聚焦人工智能、半導體、生命健康等「硬核」領域;香港數碼港與夢工場開始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在香港建立合作平臺,為兩地企業提供法務、會計、融資等全方位服務,不僅幫助香港的初創企業開拓內地市場,同時也幫助深圳及大灣區企業借助香港數碼港走向國際市場。

  在采訪中,另一個打動人的閃光點是,每一個青年創業者,自己在前海紮下根後,都主動化身前海的「代言人」「推薦官」,幾乎每天都有胸懷抱負的港澳青年與他們交流,咨詢前來發展的事宜。而這些青年也誠懇地分享著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切身感受,告訴他們「趁早來」「盡快來」。在這些青年的交流當中,深港兩地之間心與情感的距離也越來越近。「兩城一家」「雙城故事」在不斷上演,青年們在這個追尋夢想的平臺上,正構建著大灣區的美好大未來。

  (本報記者 黨文婷)

[ 责编:張雋曄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