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香港舞火龍「起龍」陣式的迷你模型。香港文匯網圖片
香港大坑火龍文化館內展出的火龍頭模型。香港文匯網圖片
每年中秋節前後,熱鬧的大坑舞火龍成為香港文化旅遊的亮麗名片。新華社發
香港街頭的舞火龍表演。視覺中國/光明圖片
【非遺擷英】
開欄的話
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大坑舞火龍,澳門道教科儀音樂、澳門魚行醉龍節,臺灣布袋戲、歌仔戲……從表演藝術、手工技藝到生活民俗、民間節慶,我國港澳臺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而且很多非遺項目與內地(大陸)淵源深厚,在保護傳承過程中各地也有諸多交流合作。這些文化遺存在推陳出新中賡續發展,愈加熠熠生輝,向世界訴說著屬於這片土地的珍貴記憶,也承載著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一脈相承的文化基因和民族情感。
本刊今日起推出《非遺擷英》專欄,陸續介紹港澳臺地區的非遺瑰寶,帶讀者領略跨越時空、連接古今的非遺之美,感受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的血脈聯結。
鑼鼓響起,火龍翻飛。每年中秋節前後,有著百余年歷史的香港傳統民俗活動——舞火龍都會如約而至。在歡快的鑼鼓聲中,健兒們手持長桿奮力舞動,火龍時而騰空躍起,時而低頭俯沖,在街巷間蜿蜒前行、氣勢恢宏,所到之處擠滿了觀眾,人們不停拍照、歡呼喝彩,整個過程熱鬧非凡。
如今香港仍保持舞火龍傳統的主要有兩個地方,即大坑和薄扶林村。2017年,香港特區政府公布了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就包括「中秋節—大坑舞火龍」和「中秋節—薄扶林舞火龍」。二者起源相近,傳說19世紀末當地發生了一場瘟疫,當時村民相信香火能驅除瘟疫,而龍在中國文化中又是祥瑞的象征,故以火龍巡遊來凈化全村、為居民祈福。它們的實踐時間都是在中秋節,不過前者是一連三晚(中秋節前夕、中秋節正日、中秋節翌日),而後者只在農歷八月十四、十五日兩晚舉行。
薄扶林村以世代居住的村民為主,而大坑位處銅鑼灣,如今已由客家村落轉為繁華商業區,原村民陸續遷離。大坑舞火龍現在主要在開闊路面上舞動,龍身較大,表演性更強;而薄扶林舞火龍主要穿梭在薄扶林村狹窄的道路,龍身較小,地域性更強,二者各有精彩之處。雖然同是港島區上的舞火龍,但因為前者於2011年6月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所以更為民眾所熟知。
每逢中秋臨近,居住在大坑的居民就開始忙碌起來,他們自發聚集在一起,製作舞火龍所需的龍和花燈。對他們來說,舞火龍不僅是一場節慶表演,還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義和鄰裏深情。如今,不少已經搬離大坑的市民,也仍然保持著看舞火龍的習慣,有人甚至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到大坑幫忙紮製火龍。
大坑火龍全長約67米,分成32節,龍體由粗麻繩紮製而成,龍身則是用稻草(以前大坑田間有大量稻草,今改為珍珠草)包紮。龍身既成,就到龍頭。龍頭是由藤條屈曲為骨架,輔以鋸齒鐵片做龍牙,雙眼是兩只手電筒,舌頭則是漆紅木片。舞動時,龍身插滿正在燃燒的長壽香(線香),由插滿線香的沙田柚製作而成的龍珠帶動引領,繞境巡行。
整條火龍重量超過100公斤,光是龍頭就有48公斤重。舞動前,會由嘉賓或長者將數萬枝長壽香細密均勻地插滿龍身,舞動起來火光點點、煙香四溢,頗有蛟龍出海的氣勢。大坑舞火龍全程需要300多人參與,但街坊鄰裏全是義務幫忙,齊心協力傳承守護這一珍貴傳統。舞火龍的花樣很多,有「雙珠戲火龍」「火龍過橋」「喜結龍團」等動作,一招一式都蘊含著香港市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
晚上6點,大坑火龍在大坑蓮花宮點睛開光後,便移步安庶庇街插香起龍。然後,火龍會先表演「喜結龍團」,跟一眾嘉賓觀眾打個招呼。接著,沿著浣紗街、京街、新村街、施弼街、書館街等巡遊。巡遊完成後,火龍會回到浣紗街「換香」。舊的香拔出來,主辦單位會派送給觀眾,圖個吉利。換上新香後,火龍會回浣紗街繼續表演。「火龍過橋」「火龍纏雙柱」「彩燈火龍結團圓」三部分表演完成時,已經差不多晚上10點了。
近年來,火龍還會舞至鄰近的維多利亞公園,參加中秋彩燈會。火爆場面映襯著燈光、月色更加迷人,吸引不同膚色的遊客前來體驗這濃濃的中華傳統節日氛圍。
為保護傳承舞火龍文化,大坑坊眾福利會在2019年起開辦相關活動,包括設立小火龍青年團,帶領青少年認識大坑舞火龍文化及手藝,培養更多「龍的傳人」。今年中秋節期間,在大火龍的身邊,出現了由百余名小朋友合力舞動的長達20米、由一萬粒LED燈點亮的小火龍。大小火龍「雙龍出海」,讓觀眾大飽眼福、直呼精彩,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
更讓人欣喜的是,2022年,大坑火龍文化館建成,成為香港首個歷史建築活化與非遺項目相結合的展館,生動講述著香港這一獨特的傳統習俗與背後的故事。館內展示的栩栩如生的龍頭及舞火龍中「起龍」陣式的迷你模型,輔以館內播放的介紹影片,將觀眾瞬間帶到了火龍翻飛的熱鬧場面。
香港特區政府亦不遺余力地保護和傳承舞火龍這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非遺辦事處定期舉辦多項公眾教育活動,比如讓非遺傳承人親身向公眾介紹大坑舞火龍的歷史以及火龍紮作技藝的特點等,讓更多市民和遊客了解這項古老習俗的起源、發展以及在香港民眾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作為香港首份非遺清單、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三大非遺名錄的項目,又地處核心旅遊景區,大坑舞火龍成為香港文化旅遊的一張亮麗名片。今年,香港旅遊發展局不僅把火龍路線延伸至銅鑼灣道,還特別在維多利亞公園進行現場直播,線上線下一同分享濃厚的中秋節慶熱鬧氣氛。
不僅在香港,廣東、湖南等地也有舞火龍的傳統。龍在中國人眼中是神聖的存在,以舞龍的方式來祈福或歡慶是全國很多地方的共同習俗。火龍舞動,始於祈福,如今百年火龍在香港越發歡騰,這不僅源於香港市民對中秋團圓和美好生活的不變向往,也蘊藏著中華兒女對傳統文化的溫情敬意和賡續傳承。
(作者:葉德平,系香港教育大學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管理榮譽文學士課程統籌主任、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